这是一位三甲骨科医生与肠癌抗争的故事,从确诊、治疗、康复、复发到再治疗,张茗然医生和许多普通患者一样走过弯路智慧优配,并对疾病和医学有了新的认识。
撰文 |燕小六
责编丨汪 航
三十五六岁是外科医生 成长的 黄金期 , 但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 主治医师张茗然的医学生涯,却在这一节点按下了暂停键。
2 024 年初,张茗然 在单位体检中查出肠癌肝转移,转移灶多达2 0 余处。更残酷的是, 在 完成 9 次化疗和7次靶向治疗 、 手术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灶后,他 很快就出现了复发,无瘤生活仅维持了几个月。
如今,经 再次射频局部治疗后,张茗然 的 病情 相对 稳定。化疗间隙,他会回 到科室 上班 , 干些力所能及的事, 也 拍了很多讲解肠癌肝转移 的医学 科普视频。
在接受 “医学界” 专访时,他说“ 不跪”是 自己 作为医生 和 患者对待疾病的最好态度。
做完肝脏手术、正在做行走训练的张茗然。/图源:受访者
骨科医生确诊晚期肠癌
张茗然的 患癌 诊断 及 治疗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, 用他的话来说,自己早已做好心理准备, 只能再陪家人两三年。
2024年正月初九,刚休完春节假期的他在朋友圈看到同事发帖,大意是当天做体检的人少,院内职工要抓紧 时间 。
“一个念头闪过”,张茗然去做了体检。一开始非常顺利,直到超声科医生说肝脏有问题,不清楚是血管瘤 、 原发性肝癌 还是 癌症转移灶。
此后几天,他完成PET-CT、胃肠镜等检查,确诊为乙状结肠癌肝多发转移,处于 Ⅳa 期,即所谓的癌症晚期。
“我曾经搞过骨肿瘤相关研究。在我们的经验里,患者出现肝转移,基本就是game over(游戏结束)。”张茗然告诉“医学界”。
肝转移也是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, 亦是相关 患者 死亡的 主要原因。
《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(2023版)》显示,根治性切除原发灶、转移灶是最佳的治愈方法。
但 在临床中, 肠癌肝转移灶切除面临多方面难点。病灶可能与重要的血管、胆管紧密相连,甚至侵犯重要结构,手术难度大、风险高。此外,肠癌肝转移常常是多发的,可能存在于肝脏多个区域,需要大范围切除,或影响肝功能。
上述指南显示 ,肝转移无法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%。出现肝转移但不积极治疗的,中位生存期仅6.9个月。
确诊当天,张茗然到家 的 第一件事是干家务,“怕以后自己能做得越来越少”。然后,他坐等妻子下班,坦白自己患上重病,能陪伴家人的时间可能就剩两三年。
妻子得知消息后, 两人抱头痛哭 了 1分钟, 随后 开始盘算怎么瞒过双方父母,后续如何治疗。
一开始, 张茗然跑遍吉林省的大医院,均被告知“大概率切不干净”“不好切”。 后来, 他又在朋友推荐下到北京求诊,终于得到一线希望,“可切除或潜在可切除”,前提是先做新辅助治疗,增加根治性手术的机会。
2024年2 - 5月,张茗然共计完成6次化疗、5次靶向治疗。 去年 6月19日,他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完成肝病灶手术,根治性切除转移灶 18 枚、微波消融6枚。
此后,他又做了2次化疗、1次靶向治疗,于 2024年 9月14日在长春市完成腹腔镜下乙状结肠切除。
术后一个疗程的辅助化疗结束,张茗然达到影像学“无瘤” 标准 。北京的主诊医生给出乐观评估:“如不复发,即是治愈。”
然而智慧优配, 今年2月14日,复查提示,肠癌重要且敏感的肿瘤标志物CEA数值升至7,几天后增至11。月末的增强核磁显示,张茗然的肝脏有2个复发病灶。
这意味着, 无瘤状态仅维持三 四个月,张茗然又 将 投入新一轮治疗。3个小强度化疗旨在缩小病灶,微创射频消融处理病灶,再做化疗 以 降低复发几率。
今年5月29日,巩固化疗中的张茗然再次迎来影像学的无瘤时刻。“上班、回归社会还会远 吗 ?”他在社交平台发帖,庆祝自己又一次胜利。
获得“无瘤”生存、决定返回工作岗位后,张茗然去打了场篮球。 / 图源:受访者
活下去
张茗然告诉“医学界”,确诊癌症后,患者、家属的心态往往会经历否定、拒绝、痛苦、接受等转变,约需1个月逐渐消化 , “我几乎是确诊当天就接受了,晚上睡得很好。”
这份远超常人的冷静,源于他的医生身份 和 多年临床历练,以及他开放的人生态度。
“我出生于一个相对没什么知识底蕴的家庭,父母不是高级知识分子。”他说,小学6年级时,外公因肝癌离世,是激发他学医的关键性事件之一。
选择干骨科,是受到家里一名骨科医生亲戚的影响。“我去他们医院观摩过关节置换手术,很感兴趣。我又高又壮,是干骨科的身板。”
进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工作后,张茗然“非常兴奋”。该院是国家骨科区域医疗中心牵头承建单位。骨科有多个亚专业,包括骨创伤、关节、脊柱、骨肿瘤等,整体实力在吉林乃至东北三省都名列前茅。
“我就想,自己能考进双一流高校,职场上升空间大,而且婚姻幸福、家庭美满、孩子听话懂事,不能所有的好事都让我占了吧?如果人的一生必须经历重病等小概率事件,我宁愿落在自己身上。我有良好的体魄、健康的心态,能应对这些。”张茗然告诉“医学界”。
就是这种“能活一年是一年”的想法,一度成为他的治疗桎梏。
发现多处肝转移灶时,张茗然没有过多谋求肝脏手术,只计划着切除整段肠子,以避免远期消化道梗阻 , 影响生活质量。 那段时间 ,他只想着 如何 安静陪伴家人,度过余生。
同窗挚友们合力改变了他的念头。确诊第二天,一群人来到他家 , 这些 来自 吉林大学各附属医院的中坚力量,在客厅里完成 了 一场“癌症MDT会诊” , 包括 胃肠外科、肝胆外科、血液肿瘤科 等。
每个人分享自己对肠癌肝转移的专业解读,用最新文献打破张茗然的跨学科认知壁垒, 告诉他 “你这体格,即使治疗不顺利,也能对付个七八年”。 还 有人主动提出 帮他 联系北京等地专家,咨询治疗进展。
这场“客厅MDT” 为他 指明了生的方向。张茗然第一次知道,肠癌肝转移有独立的诊疗指南,新辅助治疗后争取手术切除是关键。他有临床治愈的可能。
在群策群力下,确诊后 的 第1 0 天,张茗然在校友 的工作 医院开始化疗。“得知我要去兄弟医院治病,科室、院领导、医保办领导等给了很多便利和帮助。大家都知道,骨科有个大夫病了。”
同时,他 还感受到同行间的惺惺相惜和守望。复发后,北京的主诊医生主动提出换一个化疗方案,以降低神经毒性,尽可能保全他的医生职业生涯。
针对结肠癌肝转移,铂类是化疗一线用药。张茗然对该药很敏感,这对治疗来说是好事。但其明显的副作用是神经毒性致手脚麻木。
“复发前,我已经做了9次铂类化疗,双手麻木、僵硬,精细动作变得越来越困难。”张茗然特别感激主诊医师,“换药拯救了我,要不然这辈子很难再拿起手术刀。”
截至目前 , 治疗效果 超出 张茗然 预期 。他 已 开始居家康复, 有时间 就练习握力器,用小镊子捡玻璃珠,或拿女儿的玩具串项链。看着他一天天好起来,父母们再不催着他出国看病了。
张茗然将自己的康复过程拍成视频。/图源:受访者
患癌有迹可循
“事后诸葛亮地想,其实,我早就意识到不对劲。”张茗然略带遗憾地说。
2 0 23年,他出现便血等肠道症状。“身边任何人便血,我都会建议立刻去做胃肠镜筛查。偏偏对自己,总是以忙碌为由一拖再拖、一直没做。”他说。
两三个月后,消化道症状消失。疲惫感愈来愈重、挥之不去。熬夜值班后,张茗然好几天都缓不过来。 起初, 他以为是自己老了,“毕竟三十五六岁,怎么能跟二十多岁一样。”
错觉也源自一些常规检查。张茗然怀疑过肝脏有问题,但血检等提示肝功能正常。直到肝部超声发现转移、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,隐匿的癌症才被揪出来。
治疗迄今,张茗然接触过不少患者、家属,发现很多人在与疾病抗战时, 和自己一样 走过弯路。有的盲信传统医学,每个月花费几千上万仍不见效,等再想手术时,现代医学已 无法介入; 还有一些治疗挫折或源于医务人员的知识、技能储备不足 等。
2 024 年1 1 月化疗期间,张茗然在本地某医院复查,普美显核磁报告“肝脏6个病灶复发”。他马上跑到北京。主诊医生解释,前次手术处理掉大量病灶、产生瘢痕组织。读片经验较少的影像科医生可能误报成复发。
病友王大爷的遭遇让他印象深刻。张茗然在本地化疗到第4个疗程时,75岁的王大爷已经挺过8次化疗,身体基本状态不错。医生却称其病情进展,预期生存期仅有半年。
“我看过他的影像,比我好多了,就婉转建议他们去北京看看。结果,大爷很快排上手术,切干净了。”张茗然感慨,各地医生的理念、判断、经验存在较大差别 , 这和接诊量等因素有关,也和病种关系密切。肠癌肝转移的手术难度普遍高于原发性肝癌,要想完全切除转移灶,是一件不容易的事。
更大的阻力来自诊疗模式。最近几十年,临床一直在推动循证医学。然而,当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发生冲突时,不少医生会回到“经验模式”。
“我最近想通一件事情。作为医生,不管什么病,都要有格局,要站在更高的角度考虑问题,要思考自己的经验为什么跟循证医学不一样,为什么指南不照着我想 的 那么写?难道我比指南更准确吗?”张茗然说。
返岗第一天,张茗然给自己拍了张照。/图源:受访者
看到太多 病 友们的延误 及 错误治疗,病情稳定的张茗然 开始 在社交平台科普肠癌肝转移。他坦言,不能保证一定给出最正确的建议,但起码在患者、家属做治疗决策时,能帮着参谋。
他还时常发视频自我勉励,称无论多么艰难,一定要把抗癌之路走到底,“因为确诊至今1年半,欠 的人 情债太多,无法用金钱衡量、用语言形容。”
“我非常感谢爱人 , 北京的影像检查很难约,预约周期要三四个月。可能今天我刚做完检查,她就得每天抱着手机,抢几个月后的检查预约。”张茗然说。
对大学同学、医院同事们 , 他 也心存感激。张茗然所在的医疗组有4名医生,1名正教授、1名副教授,2个主治医师,每周约有15 - 20台手术。生病期间, 其余 三人分担了他的工作。另一名主治医师在2 024 年没休过一天假。
张茗然反复告诉“医学界”,当其专注于治疗 而无法 上班时,收入一直都有保障。“以前,大家认为骨科是高绩效科室。随着支付改革,现在绩效是缩水的。但科里、组里一直在协调,说白了就是养着我。”
“大家能吃口肉,就不会让我喝汤。他们没有抛弃我。”张茗然说。复发后, 自己 和家人、科室商量,决定一边治疗一边工作。他坦言,这是在报恩。
目前 , 他主要负责出门诊,配合一些小手术,6天左右排1个急诊值班。遇到急活儿、累活儿、大活儿,同事们会特意让他 尽早 回家休息。
对于 未来,张茗然想“先活到5年”。肠癌肝转移获得手术治疗的患者,5年生存率在40%-60%。他深知,落到个体身上,概率就是100%或0。
“大学室友曾专程从成都飞来探望,告诉我向前走、别回头。既然退无可退,那就战斗吧。”张茗然 说。
参考文献:
1.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, 等.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 (2023版).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. 2023,32(1):1-29. doi:10.7659/j.issn.1005-6947.2023.01.001
来源:医学界
校对:臧恒佳
编辑:张金金
*“医学界”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富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